加载中
取 消
{{favoriteInfo.title}} 新建分类 取 消 确 定 取 消 确 定
关键字:

爆炸性环境第15部分电气装置设计、选型、安装规范 GB3836.15—2024

  • 制定机关: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 公布日期:2024-07-24
  • 法规文号/标准号:GB3836.15—2024
  • 施行日期:2025-08-01

爆炸性环境第15部分电气装置设计、选型、安装规范 GB3836.15—2024-环安宝@法规宝

        GB(GB/T)3836《爆炸性环境》旨在确立爆炸性环境用设备及其应用相关方面的基本技术要求,涵盖了爆炸性环境用设备的设计、制造、检验、选型、安装、检查、维护、修理以及场所分类等各方面,采用分部分标准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部分:

        ——第1部分:设备通用要求;

        ——第2部分:由隔爆外壳“d”保护的设备;

        ——第3部分:由增安型“e”保护的设备;

        ——第4部分:由本质安全型“i”保护的设备;

        ——第5部分:由正压外壳“p”保护的设备;

        ——第6部分:由液浸型“o”保护的设备;

        ——第7部分:由充砂型“q”保护的设备;

        ——第8部分:由“n”型保护的设备;

        ——第9部分:由浇封型“m”保护的设备;

        ——第11部分:气体和蒸气物质特性分类 试验方法和数据;

        ——第12部分:可燃性粉尘物质特性试验方法;

        ——第13部分:设备的修理、检修、修复和改造;

        ——第14部分:爆炸性气体环境场所分类;

        ——第15部分:电气装置设计、选型、安装规范;

        ——第16部分:电气装置检查与维护规范;

        ——第17部分:由正压房间“p”和人工通风房间“v”保护的设备;

        ——第18部分:本质安全电气系统;

        ——第20部分:具有隔离部件或组合保护等级的设备;

        ——第21部分:防爆产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

        ——第22部分:光辐射设备和传输系统的保护措施;

        ——第23部分:用于瓦斯和/或煤尘环境的I类EPL Ma级设备;

        ——第24部分:由特殊型“s”保护的设备;

        ——第25部分:可燃性工艺流体与电气系统之间的工艺密封要求;

        ——第26部分:静电危害指南;

        ——第27部分:静电危害 试验;

        ——第28部分:爆炸性环境用非电气设备 基本方法和要求;

        ——第29部分:爆炸性环境用非电气设备 结构安全型“c”、控制点燃源型“b”、液浸型“k”:

        ——第30部分:地下矿井爆炸性环境用设备和元件:

        ——第31部分:由防粉尘点燃外壳“t”保护的设备;

        ——第32部分:电子控制火花时限本质安全系统;

        ——第33部分:严酷工作条件用设备;

        ——第34部分:成套设备;

        ——第35部分:爆炸性粉尘环境场所分类;

        ——第36部分:控制防爆设备潜在点燃源的电气安全装置。

        防爆设备是在爆炸性环境使用的重要装备,电气装置的设计、选型、安装是防爆电气设备投入应用的必要环节,只有经过正确的设计、选型、安装,才能发挥预期的防爆功能。在这些活动的标准化方面,我国于2000年和2006年分别制定了关于爆炸性气体环境的GB 3836.15—2000和关于可燃性粉尘环境的GB 12476.2—2006(后修订为GB 12476.2—2010)。2017年对GB 3836.15—2000进行了修订,修订时并入了GB 12476.2—2010的内容。2017年版标准发布实施以来,防爆电气设备技术有了一定的新发展,主要防爆型式标准已更新,对电气装置设计、选型、安装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进一步保障防爆设备在应用中的防爆安全性,规范爆炸性环境电气装置的设计、选型、安装活动,对2017年版标准进行修订,修订后转化为强制性国家标准。

        使用本文件需要了解下述情况。

        降低可燃性物质爆炸风险的预防措施以下列三项原则为基础,三项原则通常按照下列先后顺序:

        a)替代;

        b)控制;

        c)缓解。

        替代包括诸如用不燃或难燃性物质代替可燃性物质。

         控制包括诸如:

        a)减少可燃性物质的量;

        b)避免或者减少释放;

        c)控制释放:

        d)防止形成爆炸性环境;

        e)收集并密封释放物;

        f)避免点燃源。

        注1:除D项外,上述其他措施都是危险场所分类过程采取的措施。

        缓解包括诸如:

        a)减少暴露于爆炸性环境的人员数量;

        b)提供避免爆炸传播的措施;

        c)配备爆炸压力释放装置;

        d)配备爆炸压力抑制装置;

        e)配备合适的个体防护装备。

        注2:上述措施是考虑对风险造成的后果进行管理的措施。

        采取了替代和控制的a)~e)项原则之后,按照爆炸性环境出现的可能性,对剩余的危险场所划分区域(见GB 3836.14或GB/T 3836.35)。危险场所分类可与点燃结果评定一起进行,然后可确定采取的设备保护级别,以及规定每种场所采取适当的防爆型式。

        爆炸产生的前提是爆炸性环境和点燃源同时存在。采取保护措施的目的,是把电气装置成为点燃源的可能性降至可接受的程度。

        通过精心设计电气安装方案,尽可能将多数电气设备安装在危险较低的场所或非危险场所。

        当安装电气设备的场所内出现的可燃性气体、蒸气或粉尘可能达到爆炸性浓度和数量时,要采取保护措施,减少在正常运行或规定的故障条件下由于电弧、火花或热表面将其引燃而产生爆炸的可能性。

        本文件所述的气体、蒸气或粉尘均指可燃性气体、蒸气或可燃性粉尘。生产、加工、运输和存贮过程中多种类型的粉尘具有可燃性。如果粉尘与空气以适当的比例混合,在点燃时粉尘能够迅速燃烧并产生巨大的爆炸压力。在出现这类物质的场所,通常需要使用电气设备,因此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确保所有这类设备有足够的保护,以减少点燃外部爆炸性环境的可能性。在电气设备中,潜在点燃源包括电弧、电火花、热表面和摩擦火花。

        设备能够点燃粉尘的方式有下列几种:

        ——电气设备表面温度高于相应粉尘的最低点燃温度引起点燃,粉尘(无论是粉尘云还是粉尘层)点燃的温度与粉尘特性、粉尘层的厚度及热源的几何形状有关;

        ——电气部件(例如开关、触头、换向器、电刷及类似部件)产生的电弧或火花引起点燃:

        ——集聚的静电电荷放电引起点燃;

        ——辐射能量(例如电磁辐射)引起点燃;

        ——与设备有关的机械火花、摩擦火花引起点燃。

        为了避免粉尘点燃危险:

        ——可能沉积粉尘或与粉尘云接触的表面,温度低于本文件规定的温度限值;

        ——任何产生电火花的部件或温度高于本文件规定的温度限值的部件:

        ●安装在能防止粉尘进入的外壳内,或

        ●限制电路的能量避免产生能够点燃粉尘的电弧、火花或温度;

        ——避免任何其他点燃源。

        危险场所用电气设备有多种防爆型式(见GB/T 3836.1),本文件规定了爆炸性环境电气装置的设计、选择和安装的具体要求。

        关于电气安装的其他相关国家标准可作为本文件的基础,例如GB/T 16895(所有部分)。本文件也涉及GB/T 3836.1及与其关联的防爆电气设备结构、试验和标志要求的标准。

        制造商的说明书,以及区域划分和设备认证等方面的信息为电气装置设计、选型和安装提供了必要的规定参数和条件或特定要求。

        检查、维护和修理对控制危险场所的装置也具有重要作用,关于这些方面的更多信息,用户可关注GB/T 3836.13、GB 3836.16和制造商的说明书。

        在任何工业装置中,无论其大小如何,除电气设备之外还可能有很多点燃源,也需要采取预防措施保证安全,但是对这些方面的指南不属于本文件的内容。相关内容可见GB/T 25285.1和GB/T 252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