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取 消
{{favoriteInfo.title}} 新建分类 取 消 确 定 取 消 确 定
关键字: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设计规范 GB/T50064-2014

  • 制定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公布日期:2014-03-31
  • 法规文号/标准号:GB/T50064-2014
  • 施行日期:2014-12-01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设计规范 GB/T50064-2014-环安宝@法规宝

D.1 架空线路雷电性能的分析

        D.1.1  本条规定了雷电流幅值的概率计算要求。

第2款,雷电主放电之后,通常间隔一段时间会有沿同一雷电通道的重复放电,称为多重雷击。多重雷击输电线路的第二次及后续雷击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来源于《Guide for Improving the Lightning Performance of Transmission Lines》IEEE Std.1243。

        D.1.2  线路落雷次数指每100km线路每年遭受雷击的次数。地闪密度与线路落雷次数计算式来源于《Guide for Improving the Lightning Performance of Transmission Lines》IEEE Std.1243。

        D.1.4  雷电通道等值波阻抗来源于《6~1150kV电网雷电和内过电压保护手册》Pд153-34.3-35.125-99。

        D.1.5  线路运行经验、现场实测和模拟试验均证明,雷电绕击导线的概率和地线与导线的布置、保护角、杆塔高度以及线路经过地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有关。目前我国用于输电线路雷电绕击导线性能的评估方法,主要有电气几何模型法(EGM)和先导发展模型法(LPM)。本规范采用EGM方法。EGM的基本原理为:由雷云向地面发展的先导放电通道头部到达距被击物体临界击穿距离(简称击距)的位置以前,击中点是不确定的。对某个物体先达到相应击距时,向该物体放电。

        D.1.6  第2款中感应电压的计算式D.1.6-1来源于《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过电压和绝缘配合》GB/Z 24842-2009。

        D.1.7  雷击事故率通常不会高于雷击跳闸率的85%。

        以下给出了由应用本规范推荐的雷电性能的计算原则编制的计算程序获得的架空输电线路雷电性能计算结果。

        表5为具有一般高度、平均年雷暴日为40d地区的110kV~750kV线路(典型直线杆塔)的反击耐雷水平和雷电反击跳闸率。反击耐雷水平,按本规范附录D.1推荐的方法和参数,利用按行波法编制的计算程序获得。该程序考虑冲击电晕对耦合系数的影响,线路绝缘采用先导放电模型。反击耐雷水平有3个数值分别对应:雷击时刻工作电压为峰值且与雷击电流同极性、工作电压为峰值且与雷击电流反极性和最后一个耐雷水平。它是由雷击时工作电压为随机条件下得到的雷电反击跳闸率推算出的等值耐雷水平。表5中“同极性”或“反极性”分别指工作电压峰值且与雷击电流同极性或反极性,“随机”指雷击时工作电压是随机的,反击跳闸率较大或较小值分别对杆塔冲击接地电阻为7Ω和15Ω,击杆率均取1/6。

        表5 110kV~750kV线路耐雷水平和雷电反击跳闸率 

        表6为具有一般高度、平均年雷暴日为40d地区的110kV~750kV线路(典型直线杆塔)的雷电绕击跳闸率。计算结果是由按本规范附录D.2推荐的电气几何方法和参数编制的计算程序获得的。计算中同塔双回线路考虑了雷电侧面绕击的情况,表6数据中分子、分母分别对应较大间隙和较小间隙。

        表6 110kV~750kV线路雷电绕击跳闸率 

        表5和表6计算采用的110kV~750kV架空线路的塔型、塔高、导线、地线和绝缘配置列于表7中。平原和山区的杆塔冲击接地电阻分别为7Ω和15Ω,对应的工频接地电阻分别约为10Ω和20Ω。

        表7 计算采用的110kV~750kV典型线路参数